互联网大厂裁员 2022互联网为什么大量裁员

第一:别总把一小部分职位当作互联网的全部

在网络上,大多数人往往一提起互联网就想到程序员,还往往是搞软件研发的程序员,甚至连硬研都未必算在内。

但事实上把软研、硬研、设计、测试等全算上,一家正式员工万人左右的互联网公司,技术人员也最多占3成。

占一半的是各种业务、运营等与企业直接赚钱有关的部门,剩下的两成则是所有公司都要有的职能或者说支持部门,比如财务、人事、行政、法务、安全、投融资、审计、采购等等。

互联网公司由于往往探索性太强,经营项目往往超越现行法律范围,游走在灰色领域,所以还会有比较强大的公共关系部门,比如对接政府的、媒体的等等,俗称GA\GR\PR\PA等等。

所以说,想正确理解互联网,首先就要搞清楚互联网到底都有哪些岗位,这个非常重要,因为直接关系到就业,也关系到裁员。

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
第二个:冷静看待裁员,依法赔偿到位,裁就裁嘛

在互联网公司,人员高频流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一家几千人的公司,可能一年里新招进来5千人,然后辞职5千人,基本保持动态平衡,这并不稀奇,这就是行业的特色。

一定要把传统行业跟互联网行业区分开,传统行业还是相对稳定的,所以不太能接受什么每年强制优化(裁员)10%的事儿,事实上别说10%了,20%、30%都正常,就算不裁,每年自己离职的比例都不低,往往是自己主动离职的背了裁员或者说优化的指标。

更何况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,资本更趋于保守,过去互联网搞流量扛着烧钱亏损提高估值的玩法已经不适合未来,各家公司开始注重现金流、要求提高效率,所以今年人员变动比往年大一点完全可以预见。

在互联网行业也确实有几家公司,过去比较任性,对员工实在太宽宏,甚至于员工给公司赚的钱都不够发的工资,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可能还不到4小时。现在这几家公司也开始严格了,比如学习阿里的末尾淘汰制度,这也是今年网络上声讨裁员声音很大的原因之一。

第三:哪些是裁员重灾区?

就如第一点提到的,互联网公司也分很多类型,不仅工作职责、技能要求等截然不同,在招聘和裁员的时候也非常不同。

一般来说,互联网公司裁员的重灾区有两个:

一个是业务部门,往往被称为业务线;另一个就是程序员们,尤其是软件研发类型的程序员。

至于职能和支持部门,其实变动很小,如果表现还行,也不想主动离开,只要公司不倒,干到50来岁也并没那么难,之所以不太容易看到年龄这么大的,主要是因为中国互联网也才20来年,干到这个年龄,钱基本赚够了,又或者级别到了一定层级,并不是不让干了。

一定要明白,互联网跟年龄没仇,很多岗位本来就需要有一定年龄才能干得了,比如前面说的搞公共关系或者法务的,30来岁也才刚上手,就小镇所知,有不少快50岁甚至60的人照样去应聘,也被录取了,这些人也谈不上什么关系,主要就是职业技能和履历符合工作需要,而国外很多公司照样有年龄很大的人。

这个先不展开了,今天先说说为啥搞业务的和程序员是被裁重灾区。

先说搞业务的。

互联网公司最关键的是要有想象力,不怕亏钱,就怕没有未来,没了未来就算现在赚钱更多了,那估值或者市值也很危险。所以互联网公司天天都想着怎么多折腾一些事儿出来,这就有些类似资本投资,投10个100个项目,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行了。

所以,互联网公司经常搞内部创业,可能一个副总裁或者一个总监,就拉一个新的团队去开一个业务,公司内部给一些资金、流量、技术开发等支持,就让去试。但是这种尝试很多是非常盲目的,从上到下可能都不知道咋干,就想着先干起来再说,这就又牵扯到互联网两个工作习惯:

一是不管成熟不成熟,先跑起来。

二是不管活干得如何,PPT一定要搞好。

所以,往往会开了不少,PPT做的挺美,纸面推演绝对能成功,1年1亿、2年10亿的口号先喊出去了,仔细一看做的产品功能或者APP漏洞百出,可能都没完成就跑出去到处忽悠。

很多在政府工作的朋友,如果跟互联网打过交道,对这一点可能深有体会。那PPT做的、理念讲得,让人心潮澎湃,效果演示也挺好,但真要让他们去做,就发现唯一完成的就是那个PPT,说白了就想着从政府这儿拿到项目,再去找公司甚至外包现开发。互联网很多人经常拿着一个固定的产品,硬说这个产品能应付各种需求,也是这个原因。

前些年大家经验少,着实被这些互联网公司忽悠的不轻,这几年中央部门还有比较发达地区的就明白了,所以忽悠转向了发展比较慢的地区。

既然这事儿搞得这么不靠谱,那公司给这些业务线的资源和耐心总有用完的时候,一年两年不见成果,这样的一个团队也就被认为是失败的团队,整体开掉是最简单的;又或者人员发生变动,这个副总裁、总监自己都要被人代替,那他们搞的项目也大概率死掉了,新的人要搞自己新的项目、有一支自己的新团队。

所以,平时经常看到新闻说:某某互联网公司副总裁被裁、整条业务线被裁。倘若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,还觉得这事儿得多严重,其实也就那样,被开了的人再换换公司,可能过两三年又跳回来了。

再然后是程序员,尤其是软件研发。

互联网公司的各种产品、业务都需要程序作为载体,程序员当然是必须的,但是一个系统在开发的时候特别讲究速度,恨不得使劲砸人,可能一下子招了几百人,但是等开发完成、进入稳定期,最多几十个人日常维护、升级就足够了,那剩下的咋办?

一个程序员可不是那么好养的,就算刚毕业几年的小年轻,一个月公司综合开支也得2万左右,现在北京的前端工程师平均工资已经到了税前1万9左右,谁扛得起啊。

那自然就要进行大规模裁员。可能有朋友问,万一突然需要怎么办?

程序员相对还是一个比较有统一规范的职业,比较成熟的程序员招进来就可以很快上手,何况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外包体系,非核心的直接转给外包公司干就行了。

正因为裁员非常普遍,所以互联网的招人也非常高频,HR往往是互联网公司压力特别大的岗位,也是职能部门里常态化加班严重的职位。

说了这些对个人有啥意义呢?简单提一下:

第一:还是要自己去了解一件事,看到的和事实并不是一回事;

第二:互联网的裁员很正常,不要拿传统行业的思维去看待,未来互联网还有巨大发展空间,对普通人尤其年轻人来说,早点进入互联网仍然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方向。

第三:适应变化,终身主动学习。未来竞争一定越来越大,无论在任何岗位,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实在太难,但可以把被替代的成本搞得很高。比如对互联网公司来说,倘若换掉一个人意味着半年到1年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替代,那又干嘛换掉呢?互联网的人均效率很高,并不太在意多花钱养一个人,这也算冗余了。

很多行业都是如此,只不过互联网因为还处于迅猛发展期、变化更多,所以显得更加突出而已。

本文内容来源自互联网,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, 请联系我,本站将立刻删除!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ianseo.cn/news/965.html